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历任负责人
  不朽的风采
  历史图片


历史沿革  

1931年11月7日红中社在瑞金叶坪首次播发新闻的电台旧址
新华社在延安的住地清凉山全景
新华社的前身是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最早的新闻机构。1934年10月,红色中华通讯社随中央红军长征。1937年1月,为适应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根据中央的决定,在延安更名为新华通讯社。

1940年12月30日,新华社创办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
西柏坡新华社总编室旧址
1944年9月1日,又开办了对国外英语广播。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晋绥、晋察冀、山东、华中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相继成立分社。当时,由于敌人的分割封锁,新华社成为抗日民主根据地对外发布新闻的唯一渠道。

解放战争时期,新华社事业迅速发展。
位于太行山区涉县西戍村的新华社总社编辑部旧址
1946年5月,新华社总社改组机构,同时向各主要战场派出随军记者或记者团。之后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各野战部队陆续建立前线分社和野战军总分社,在各兵团和军建立分社和支社。1947年3月党中央机关撤离延安,新华社留小部分人员组成工作队,跟随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转战陕北;大部分人员转移到河北省涉县坚持工作。此时《解放日报》停刊,新华社担负着中共中央机关报、通讯社和广播电台的任务,成为党中央指导全国革命斗争的重要舆论工具。

1950年时的新华社大门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华社逐步统一和调整了全国各地的机构,成为集中统一的国家通讯社。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华社在强化国家通讯社职能的同时,加大了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力度。1983年经党中央批准,新华社加快了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步伐,不断深化采编、营销、技术等各个方面的改革。

新时期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新华社不断巩固强化“喉舌”“耳目”职能,发挥好“消息总汇”作用,在海内外传媒领域的地位和影响与日俱增。

新华社新闻大厦
新华社工作始终是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进行的。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过100余篇新闻稿件,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也都为新华社撰写、修改过大量稿件,瞿秋白、博古、杨尚昆、廖承志、胡乔木等曾先后担任过红中社和新华社的主要领导职务。1955年,毛泽东同志要求新华社“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195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新华社要向着世界大的通讯社的方向努力”;粉碎“四人帮”重新工作后,小平同志视察了新华社并作“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的题词。1991年,在新华社建社60周年之际,江泽民同志为新华社作了“努力学习,深入实际,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的题词,并到新华社视察。中央领导同志还要求“把新华通讯社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世界性通讯社,使之同我们国家的地位和名望相适应”。2008年,胡锦涛同志作出重要批示:“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肩负着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职责。希望同志们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在创新体制机制、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建立高素质队伍、提高采编效率和质量上下功夫,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关心新华社工作,要求新华社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定不移跟党走,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锐意改革创新,加快融合发展,扩大对外交流,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更好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更好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不负党和人民重托。

新华社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新华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坚持政治建社、新闻立社、创新兴社,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s